close
※創建與沿革
台南‧關帝殿〈廳〉創建年代十分久遠。
原稱「關帝廳」,由於地居後甲虎尾寮,所以又稱為「後甲關帝廳」或「虎尾寮關帝廳」,直至1990年〈民國79年〉,才正式改稱為「關帝殿」。
根據台灣縣志的記載,關帝殿創建於1664年〈明‧永曆18年〉,初建之時,不過是茅屋的建築,經過五次改建之後,才成為現今的風貌,是台灣府城東郊的主要大廟之一。
第一次的大規模改建,是在清˙嘉慶23年間,由太子太保王得祿號召府城官、士、紳重修,奠下日後關帝殿的基礎。
之後,在1856年〈咸豐6年〉、1881年〈光緒7年〉、1926年〈日治‧大正15年〉、1946年〈民國35年〉、1983年〈民國72年〉,各自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工程,始成關帝殿今日的風貌。
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,關帝殿於明朝建廟,清朝封為官廟,境內文武百官每逢重大節慶,必定前來祭拜。
後來因為距離府城的主要行政中心太遠,加上當時的交通並不太便利,因此官府才在府城內,另外興建了檨仔˙關帝廳,供百官就近祭拜,原本的關帝廟因而交由保舍甲居民管理,漸漸失去它的重要性。

關帝殿廟宇外觀
關帝殿正殿主祀關聖帝君 陪祀文昌帝君 周倉將軍 關平將軍 中壇元帥
龍邊陪祀註生娘娘 七星娘娘
虎邊陪祀福德正神 月老公
關帝殿分靈關聖帝君
關帝殿-太歲殿
關帝殿-馬使爺
關帝殿-五營
其它相片在部落格相簿裡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