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海安宮,係由「金永順、蘇萬利、李勝興」郊商於清‧乾隆元年,自湄洲奉天上聖母香火來台,並由三郊會員募金五千圓所創建,至今已二百多年,可說是歷史悠久,地位特殊,曾一度成為府城最知名的寺廟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 雍正、乾隆年間,新鎮渡頭漸漸形成,府城三郊等貿易商,利用新淤積海埔上的港叉,開闢了五條港道,與舊運河鹿耳門港道連接,因此形成府城對外交通貿易的心臟地帶,使得府城躍升為清朝時期的台灣經濟中心,同時也是台灣最大、最熱鬧的城市。



 海安宮座東朝西,位於府城西定坊港口,左側有接官亭、風神廟,右側為藥王廟,臨接鎮渡頭碼頭,是來往官員與出入府城的必經之地,同時也是官員、郊商等行香之媽祖廟,列為三郊主祀之天后宮。


    廟內主祀媽祖,又稱鎮港媽祖,1787年〈乾隆53年〉因清軍順利平定「林爽文之亂」,欽差大臣福康安認為是媽祖庇佑,遂奏旨擴建敕封,與鹿港「新祖宮」並列為祀典官廟,定期春秋二祭。








牌樓








廟宇外觀











創建與沿革





    1736年〈乾隆元年〉,由三郊會員募金五千圓所創建。


    1787年〈乾隆53年〉,欽差大臣嘉勇公福安康偕眾官公建,由郡守楊廷理主事,乾隆賜「佑濟昭靈」匾,文武官員列名碑記。


    當時的海安宮為三進殿的建築,中殿主祀鎮港媽祖,後殿主祀觀音大士,嘉慶3年、23年曾進行大規模的整修,海安宮更顯璀璨。


    1846年〈道光26年〉,海安宮轉交三郊管理,日據以後,三郊改名為三郊組合,繼續管理廟產。


    1929年〈日據‧昭和4年〉,為了避免廟產落入日人手中,當時的三郊組合長謝群我提出變更管理人的異議,將海安宮管理人改為信徒代表謝群我,保住了海安宮的管理權。



    1945年,海安宮慘遭猛軍轟炸,寺廟毀於一旦,直到1947年〈民國36年〉,才由地方仕紳募款重建,在原址建蓋中殿,並於1951年,再蓋後殿、拜亭、內外圍牆,恢復海安宮原先的規制。


    1967年,成立海安宮重建籌備委員會,再次募款重建,終於在1975年完工,恭迎鎮港媽祖入廟安座,成為今日之風貌。








正殿

主祀鎮港媽祖      陪祀千里眼  順風耳將軍

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